【声明】:转载《中国公路》《中国交通信息化》《中国高速公路》《中国公路文化》《中国交通建设监理》《交通决策参考》稿件须经书面授权。索取授权书 QQ: 471885979
刚刚过去的2008年,在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领域,一种被称为行车记录仪(汽车行驶记录仪、机动车信息记录仪、车辆智能管理仪、黑匣子、绿匣子等)的新产品引起广泛关注。它是一种能够安装在车辆上全过程同步记录、监控车辆运行状态、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高新技术产品。
2010年,我国的万车死亡率为15.4,而同期,美国的万车死亡率是2,法国是2.5,日本是1.3,韩国是8.2。2008年,日本全国拥有汽车高达7122万余辆,但当年事故死亡人数不足1万人;而我国同年拥有汽车仅1219万余辆,当年事故死亡人数比日本高出7.3倍。2009年事故死亡人数为日本9.1倍。原因何在?除了在车辆技术性能、道路条件、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和驾驶员综合素质等方面确有一定差距外,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两国运输企业在安全管理中所使用的手段和采用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早在20世纪,发达国家就开始安装使用行车记录仪,欧共体推出机电模拟式汽车行驶记录仪,用于记录汽车行驶的速度和距离。欧共体在1975年就通过了在汽车上安装汽车行车记录仪的立法,要求3.5吨以上货车、9座以上客车必须安装行车记录仪;欧盟在第3825/85号法规《关于公路运输车辆的记录设备》中规定:"记录设备应在欧盟成员国使用的客货运输车辆上安装和使用。"这一立法要求欧洲的15个成员国在10年内,给在用的900万辆卡车和轿车安装这一装置。日本的法律规定,拥有5辆以上汽车的运输单位必须配备一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后每增加20辆汽车必须增加1名安全管理人员。这些安全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使用汽车行驶记录仪。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定期采集和分析行驶记录仪的各种资料,可以完整、准确地判定每辆车在每一时刻的运行状况,以此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不了了之的“行车记录仪热”
行车记录仪市场在我国几起几落,最早是在2008年、2009年国内某家大学着手研究记录仪,实际上没有实行生产只是申请了专利,由于当时行车记录仪技术还不太成熟,因此国内没有形成气候。
2009年、2010年,国内出现了行车记录仪热,全国大概有二十几个省市的公安局都下了一道"关于安装使用汽车黑匣子"的通知,行车记录仪市场蓬勃发展,全国大概有一百七八十家生产或者销售行车记录仪的企业。
那么,为什么突然之间这些企业几乎都全部消失,直到2011年国内才逐渐出现了行车记录仪市场的复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行车记录仪技术的不太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当时推广行车记录仪的时候,有关做法不是特别恰当。行车记录仪?"负需求"产品,最大特点是监督司机,从人的本性上面来讲,谁都不愿意被约束被监督,何况是自己出钱给自己找监督,因此从司机这个角度来讲是反对安装行车记录仪的。
因此,自从2008年、2009年行车记录仪市场一下子跌到了低谷,某些省还出现了出租车司机罢工。另外,尽管当时强制性安装行车记录仪,但其实安装了之后是否使用,并没有相关部门进行有效地管理。行车记录仪本来是给管理者提供的一套管理的工具,然而当时的情况是装上之后用不用没有人管,更不用说真正利用行车记录仪记录的数据进行事故分析,甚至成了只要车辆装了行车记录仪就有了某种通行特许证。如此以来,行车记录仪的社会效益没有显现出来?"行车记录仪热"不了了之。
行车记录仪“东山再起”
2010年10月24日,公安部、交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共同发布了公通字[2010]83号《关于加强公路客运交通安全管理的通告》的文件,明确长途客车应当使用行驶记录仪。自2010年以来,交通部交规划发[2010]268号发布的公路行业产业政策、交公路发[2011]226号、交公路发[2011]418号和交公路发[2011]511号等文件分别要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行车记录仪对运输全过程进行跟踪,尤其是长途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和旅游客运车辆要逐步采用GPS、行车记录仪,以确保运输安全。
四川省成都市贯彻两部一局等文件精神,政府及有关部门下文要求在高速公路客运、超长客运和旅游客运车辆中强令限期安装行车记录仪。
上海市文件要求凡从事交通行业的客运车辆(已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除外),都必须安装记录仪,同时,规定了各种车辆的安装期限;还先后发布了基本技术要求、选型和维护管理规定等系列文件,规范了安装行车记录仪的做法。
为了加强客运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交通违章预防工作,湖南省交管局和省运管局做出决定:凡未安装车辆行驶记录仪的跨省大型长途客运车辆、高速公路客运车辆及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一律不准参加2011年春运或者营运;从2011年1月1日起,凡未安装车辆行驶记录仪的客运车辆一律不准参加营运性旅客运输。
吉林省还建立了激励机制,对积极应用行车记录仪的运输企业,省运输局协调有关单位在服务费方面给予优惠;对积极组织推广的运管部门,省局将在经费补贴方面给以适当倾斜。
“黑匣子”不戴“大帽子
尽管看上去全国推广行车记录仪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在专题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行车记录仪在有些省份的应用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某省运输管理局蔡科长说道:一方面国家没有发布强制性的文件,没有将此项工作和年检联系起来,管理部门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企业和个人不愿花钱,存在依赖心理。有些省运管局和交警总队下了强制性的文件,但是没有国家统一的明文规定,总让人感觉有些师出无名。河北省交通局在一年前就进行全省行车记录仪招标,2002年1月北京某公司中标,然而直到2002年年底才真正准备开始大规模地安装,可见河北省在往下贯彻的时候,实际操作上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
我国的道路条件比国外恶劣,装上行车记录仪之后对司机产生的心理作用将更加明显,预防超速、超时、超重的效果也就能够更加明显。重点在于如何让行车记录仪的优点深入人心,这个也许将来会走向立法的产品,只有当它的社会效益被充分地认识到,才会被大众所真正接受。
同时,在推广行车记录仪时,绝对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循序渐进地将行车记录仪的好处和作用灌输到群众心中,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生命比金钱贵重;并且,要对行车记录仪进行有效的管理,不能装了不用,装了不管,绝对不能让它成为一个顶着"安全"大帽子的"黑盒子"。
行车记录仪“争宠”GPS定位系统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尝试利用高科技手段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目前大家普遍提到手段有两个,一是在汽车上安装"汽车行车记录仪";二是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
从宏观上来讲,GPS主要是监测车辆每时每刻在地球上的位置,通过一定时间内的位置变化,还可以换算出车辆的速度。而记录仪是对车辆的操作者的操作行为进行时时记录管理的。它主要记录下驾驶人员的各种操作行为和车辆当时的运行状态。从对车辆的有效监控情况来看,用GPS系统算出的车速,误差较大,特别是在低速状态和车辆非直线行驶时误差更大。而行车记录仪的速度信号是将车轮的转速信号直接转换而来的,因此速度误差较小。另外,GPS系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存在有信号盲区,而行车记录仪不存在盲区的问题,真正能够对驾驶员和车辆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记录。
从设备费用和使用费用上来看,GPS不仅设备费用投资很大,且使用费用也较高。而行车记录仪,除了设备本身价格便宜外,在使用中无须任何附加费用。目前,通用的GPS 管理模式有三种,一种是要建立一套GPS管理系统,并且和GSM系统结合,实现交互式管理,这样可做到对所有安装GPS的车辆进行巡回式或点名式监测,但这样一个系统,所需投资巨大,并且使用费用很高。另一种模式是利用手机短信息系统,定时将GPS的位元置信号及速度信息发致管理中心,这种管理模式,自身不能实现交互式管理。这种模式虽说管理系统投资较前者小,但使用费用也还是很大的。第三种模式是只将GPS的位置信号记录下来,回来后回放车辆的运行轨迹。这种模式虽说目前没有使用费用,但由于我们目前使用的基本都是美国的卫星,据说3-5年后,美国人就要收费了。而行车记录仪,除了设备本身价格便宜外,在使用中无须任何附加费用。因此说,以上三种模式的GPS,无论使用哪一种,其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都比使用行车记录仪要高的多。从事故分析的角度来讲,行车记录仪的资料密度更高,可以更加准确的判断出驾驶人员是否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总之,GPS的优势在于实时调度管理,而行车记录仪的优势在于有效的监管司机,达到预防交通事故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用立法的方式推广使用行车记录仪而不是GPS的问题所在。因此说,GPS 和行车记录仪,是两种不同用途的产品,记录仪不能取代GPS的调度功能,GPS也取代不了记录仪的事故分析和安全管理功能。用户应根据各自的管理目的选择安装GPS还是汽车行车记录仪,或同时安装两种产品。
行车记录仪市场,让用户做主
在采访我们了解到,对于一个运输企业而言,仅仅具备提供超速、超时、超重等安全信息的行车记录仪并不能引起它们的兴趣。企业更关心如何利用这个产品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应用之后给企业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行车记录仪考核员工的工作情况、违规以及维修统计情况,而且各级管理者需要从行车记录仪取得的信息不同,因此在硬件技术都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之后,行车记录仪的后台管理软件水平成为众生产厂家一个重要的竞争点;另一方面,安装行车记录仪之后,事故率降低了多少,企业因事故造成伤亡的赔付减少了多少、负面影响降低到了什么程度,这些才是应用企业所看重的。例如,云南昆明客运总公司在没有安装行车记录以前,2010年公司40辆Evico车的事故损失是四十多万,2011年年初安装了行车录仪,2011年80辆Evico车的事故损失依然是四十万。
另外,我们了解到,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之后,除了事故率下降之外,还能起到给车队节油的作用。上海锦江集团锦江商旅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之后,司机驾驶非常规矩,油耗大大下降,最高下降三分之一,低的百分之二三十,发动机的损耗也减少了。
就国内行车记录仪技术水平来看,国内有些行车记录仪厂商的产品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走过从科研成果到商品的过程,再加上我国车辆品种繁杂,各厂商需要在实际试装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另外,尽管现在的产品依然是粗放型,不同的车用大致相同的行车记录仪,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潜在的趋势:行车记录仪产品必将不断精细化,只有符合行业的需求特点、管理特点的产品才能在将来的市场上脱颖而出。
目前,国内有些省市即将进行行车记录仪的大面积招标,市场大有"风生水起"之势,商家们也早就跃跃欲试。
呼之欲出的行车记录仪技术标准
目前,国内制造行车记录仪的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技术标准,行业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很难评价产品。例如有些产品也许技术含量比较低,但是它作为地方企业,如果有了地方政府给予扶持,它也就能够理所当然地占领了当地的市场。而一旦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产品的质量就能够得到真正的保证。
矛盾无所不在,在行车记录仪的标准制定中,想必也存在或多或少需要各方面进行协调、沟通的地方,如何能够在产品使用者追求的效率和效益、政府部门追求的安全预防以及事故分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许花费了标准制订部门不少心血。
记者从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了解到,"两部一局"的文件发布以后,相关部门就在抓紧制定相关的标准,目前具体指标还没有最后完成,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程序,看相关的工作进度,保守预计今年上半年就可以出台。此项标准的制定参照了国际上诸多标准,另外将草案在公安网上公布,征询各界的意见。让我们平静地等待正式标准的最后公布,并希望行车记录仪能够在顺利、有效、成功地产生它应当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